作者: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百人专家库”成员);李晨馨(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之基、民族复兴之本,新工程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各项工作部署,将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不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在这一战略部署的引领下,新工程教育作为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统一起来的体系,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确保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能够有效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进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深化新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回应现实需要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以来推进科技创新事业的实践经验作出科学总结,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对科研和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中国高素质人才数量持续增加,但仍然面临着顶尖科技人才不足,以及科技创新型人才与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这一论述是对解决我国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作出的重要指示。近年以来,依据党和国家所部署的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需要,新工程教育和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持续展开,培养了一批能够适应和引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但面对当代中国产业优化升级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巨大人才需要,仍是远远不足的。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持续调整与指导下,以新工程教育为引导的学生分层分类培养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工作部署陆续展开,这不仅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一种革新,也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高校作为连接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术科研与产业的结合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产研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新工程教育在既有体制机制上的弊端逐渐显露,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商机制、产研学合作流程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政策资金扶持等相关问题尚待解决。
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我国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领先地位,更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化新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对于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升工程教育质量以及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将新工程教育的研究产物转化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实际成果,以此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进一步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
新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体现了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也彰显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必须坚持持之以恒的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目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从顶层设计出发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其中,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和改革三个领域综合协调机制,确保教育、科技、人才政策的一致性和体制机制对接的连贯性,以此形成合力,推动三大领域协同高效发展。
近年来,为进一步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工程教育模式强调以理工结合、工文渗透等为特色的跨学科教学与科研活动,旨在培养符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新工程教育的体制机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原则必须被应用于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伟大实践之中。遵循相关原则,可以为新工程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指明方向。本文略作阐释如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改革成功的密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这是确保新时代改革始终能够沿着正确方向进行并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保障。在新的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至关重要,核心在于强化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并妥善协调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构建起党建与教育教学改革相融合的机制,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确保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时期所坚持的一个重要理念,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须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新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为学生打好基础继而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平台支撑;第二,新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以造福于广大社会人民为中心,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所带来成果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坚持正确方向不动摇,创新是坚持与时俱进谋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是指导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坚持守正创新,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教育改革方向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发展战略,符合人才教育培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规律;同时,在坚持大政方针和正确方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打造出一个既符合基本原则又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制度建设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项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与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就必须构建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确保制度优势在工作实践中得以有效发挥。在新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就必须构建和完善一整套能够支撑新工程教育发展并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制度框架,但是制度体系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评估效果,对制度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改革与法治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双轮驱动,改革的“破”和“立”与法治的“立”和“定”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稳步前进,就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在新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必须把法治原则贯穿到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新工程教育体系根源于普通教育体系,但又因其具有特殊性,其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各方的责任与权益,以法律的形式巩固合作基础,确保新工程教育模式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以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视角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个基本方法,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坚持系统观念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近期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坚持系统观念被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由此可见其极端重要性。在新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坚持系统观念,就必须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从整体规划入手,不断动态调整新工程教育的体制机制,强调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使其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
卓越工程师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对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科技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工程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不仅是适应时代需要与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本身的革新,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构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系统性整体,推动三者之间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重大专项课题(项目号:SCJJ24ZD53)。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