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江宇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卓越工程师定位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并对“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作出重要部署。高标准建好建强校企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牵引提高工程硕博士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应切实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
加大人才培养统筹力度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工作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此后,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先后对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和目标作出重要部署,九部委联合推动工程硕博士改革试点,在高校和企业成立专门的培养组织机构,并高规格设立表彰了国家级工程师奖项。党中央领导下的一系列部署和举措,有利于破除既往培养实践中出现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将显著提高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充分体现出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统筹力度大大提升。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由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涉及多主体、多环节、多目标,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例如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责,但推动经济发展才是企业的首要目标。要汇聚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合力,迫切需要树立系统观念,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由党的组织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央企管理部门等共同发力,特别是统筹高校和企业在教学方案设计、学术研究创新、行业发展促进等各方面的目标,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自主培养体系,加强对师生的思想引领,切实落实培养爱党报国的新时代红色工程师的战略目标。
进一步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工程实践是培养高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关键环节,企业的深度参与必不可少。然而,企业对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存在动机不够、机会缺乏、能力不足等问题,高校、企业“一头热”“一头冷”问题时有发生,高校或企业内部不同机构之间“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要聚焦资源抓统筹,校企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抓具体,统筹用好校企优势人才培养资源;鼓励支持中央企业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机制,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不断出人才、出机制、出成果,携手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培育和世界一流企业建设。高校和企业应高度重视、密切联系、加强统筹,充分调动内外部积极性,推动实现产教融合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战略部署。
建强校企协同培养机构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尽管如此,我国制造业整体上依旧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水平,众多行业面临着工程师数量短缺和质量偏低的双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这要作为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之后,两批共计3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单位名单公布,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门机构在高校和企业正式建立。2023年9月,由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倡,包括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企业、国家实验室、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行业协会等33家机构联合发起,组建了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立和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的组建,有利于在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过程中加强统筹、集中资源、明确责任和优化管理,推动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建强高校和企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夯实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关键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企业要把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首批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单位中,有10家高等院校和8家国资央企。这也意味着,企业成为深度参与高层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高校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的首要性和科学研究的前沿性,企业的优势在于生产资料的先进性和产业需求的敏感性。高校和企业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协作就是产教融合,这是新型举国体制下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得以有效有力推进的基本前提。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实现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教育培养的组织依托和重要纽带。由此,在高校和企业高标准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加快培养大批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组织保证。
建好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除了高校和企业两个关键主体,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还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支持,离不开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力量等多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2023年9月,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召开,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成立,中组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工信部等主要领导出席会议。构建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体系是联合体的重要使命,要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凝聚多方力量,在高校和企业内外分别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更好发挥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统筹指导、实践研讨、交流互鉴和引领发展等功能,完善企业出题、校企共答、产业阅卷的产学研一体机制,助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并在之后进一步指出要“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和专业实践是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环节,很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就是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因此,凝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适合工程硕博士参与的“真问题”,并将这些真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作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练兵场”和“试金石”,培养其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快从工程硕博士向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身份转换速度,才能有力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实现人才自给自足。
凝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适合工程硕博士参与的“真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是当前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解决的“真问题”,多来源于产业一线与生产实践中的产业需求。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高额投入,且需要周期较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单纯靠市场机制往往难以有效解决。然而,从国家利益和长期利益出发,研究解决这些“真问题”是迫切且必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之“新”,就在于重点解决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校企导师共同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凝练分解,融入到工程硕博士的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中,指导学生将学位论文或创新成果的完成与这些“真问题”的解决更好结合起来。探索实施工程硕博士学位成果选题“揭榜挂帅”机制,构建“校企导师基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凝练形成研究问题清单—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选择研究问题—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工程硕博士工程实践和专业实践新模式。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过程中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卓越工程师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做中学”“学中做”是开展工程硕博士专业实践的要义,只有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真问题”为牵引,引导工程硕博士到一线亲身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才能更好促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并发展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培养出毕业后可以快速进入工程师角色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校企导师组深度协同指导。高校导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基础研究能力,企业导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应用研究能力,二者的同向同行、共同指导是培养工程硕博士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关键,需要在新型举国体制下,突破障碍、探索新路,共同推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实现。